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大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市外内资企业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4:09:52  浏览:833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大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市外内资企业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市外内资企业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


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总公司):
现将《关于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市外内资企业的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市外内资企业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实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吸引中央、省属和外省、市内资企业来连投资,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大连市行政区域内投资、经商、办企业的中央、省属和外省、市各类企业(以下简称市外企业)。
第三条 大连市经济协作委员会负责对实施本办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政策咨询和投诉受理等工作。
计划、经济、财政、税务、工商行政、公用、电业、公安、金融、物价、房地产、规划土地、开发办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吸引市外内资企业工作。
第四条 市外来连新建企业或已在连投资的市外企业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纳税额或新增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缴纳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投资或新增投资额500万元以下、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经同级财政部门
批准后,其缴纳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两年内全部返还给企业。
市外企业与本市企业实行联合,并且外方控股组成一个新的企业,也享受前款优惠政策。
第五条 市外企业来连收购企业的,可享受大连市关于企业兼并破产的财政、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来连收购重点亏损、破产企业的,银行将按本市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第六条 市外来连新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大连市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大政发〔1999〕69号)的优惠政策。原企业或母企业已经在当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来连后仍生产原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凭当地科技主管部门对企业项目、产品的评审文书材
料到科技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可直接转为高新技术企业,不再重新评审。
第七条 市外来连企业在产品认定、资质评审、经营权限审批、项目招投标和承揽工程项目等方面,与本市企业同等待遇。
第八条 市外企业来连投资3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30万元以上的,其主要出资人(董事长)或经营者(总经理)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户3人,可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免征城市增容费;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一定数量的符合大
连市引进人才标准的高级管理人员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名额由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领导小组审批。
第九条 市外个人来连投资办企业,购买商品房,达到规定标准的,可按《大连市关于私人投资、捐赠和购买商品房户口迁移的暂行规定》(大政发〔1996〕58号)和《关于进一步放开外省市公民来我市购房落户政策的通知》(大政发〔1999〕52号)办理落户。
第十条 市外来连企业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参加先进单位(个人)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以及办理车辆转籍、房屋产权交易、工商和税务登记等手续时,各有关部门要视同本市企业,并予以优先办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经济协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00年1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丽水市莲都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人民政府文件
丽政发[2003]16号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莲都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

 
莲都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莲都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四月十四日
  
  
  
丽水市莲都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本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丽水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本区居民除本办法有特别规定外,均享有要求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二)公开、公平、真实的原则;
(三)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
(四)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第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市、区、镇(乡)三级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
区民政局负责管理审批工作,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组织实施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承担有关的服务工作。
第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市、区、镇(乡)三级财政分担,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六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捐赠、资助的资金或实物由区民政局接收,并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
第七条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金额公开;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督。
第八条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标准执行。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认定,按公安部门登记的户籍关系认定。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其收入的计算范围:
(一)工资性收入:是指工作单位支付的固定性工资,离退休(退职)人员退休金和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等;
(二)财产性收入:各类财产租赁形成的收入;
(三)转移性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等;
(四)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等收入;
(五)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及劳务服务获得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
第十条 计算家庭收入时,以下各项不予计入:
(一)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如优待金、抚恤金、补助金、军人转业费、复员费、退伍军人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等;
(二)政府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
(三)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国家、省和本区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
(四)丧葬费、抚恤金;
(五)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经省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收入。
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的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支出部门在计算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第十一条 被赡养人、被抚养人或被扶养人不与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共同生活的,其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收入,按赡养、抚养、扶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数额计算;无法律文书规定或无协议及协议规定数额明显偏低的,按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支付能力推算,具体办法按省民政厅有关规定执行。
实际支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高于前款规定,按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第十二条 城市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6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农村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居民的储蓄及其他金融性财产,按居民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的实际价值计算,一律作为家庭收入,不受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限制。但该部分财产或其中的一部分如来源于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第(六)项所列收入,则应当按第十条的规定减去不应当计算为家庭收入的部分。
第十四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书面提出。
第十五条 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收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并委托申请人所在居(村)民委员会将申请人名单张榜公布7天以上,征求群众意见。
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由申请人填写《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表》,经复核同意后,将申请人名单、核查意见及有关群众意见报区民政局审批。
第十六条 区民政局应当在收到报送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丽水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应当批准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批准:
(一)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二)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的非生产性设施、物品,按变现价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倍以上的;
(三)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十七条 区民政局应当将审批结果函告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委托居(村)民委员会公布准予救助的家庭(下称救助对象)名单,并发给《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
第十八条 救助对象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数额,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差额确定。
第十九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以现金形式发放;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需要和意愿,也可以发放实物。
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月发放,救助对象凭证到指定机构领取。
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批准的当月起计发。不满1个月的按1个月计发。
第二十条 救助对象其家庭收入情况发生变化,应在15日内报告所在居(村)民委员会,由居(村)民委员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管理审批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程序和期限,进行核查、审批,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手续,并更改或收回救助对象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应对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核查,了解、掌握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
第二十一条 救助对象家庭户籍地发生变动,应当持原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出具的证明,到现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办理救助手续。现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原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一致的,按现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有正常劳动能力但尚未参加工作、生产的居民,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应当参加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服务和活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对救助对象给予照顾,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给予就业扶持,积极鼓励劳动脱贫自救。救助对象就医、就学、居住和生产自救等方面,凭《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可享受下列优惠:
(一)就医免收挂号费、门诊治疗费。
(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有关规定享受农业税减免。
(三)接受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包括普高、职高),学杂费减免30%,在市、区全日制高校录取就读的,由所在学校优先全额安排国家就学贷款和给予其他援助。
(四)有劳动能力的,由劳动部门优先介绍就业。
(五)租住公房免收30%的房租费。
(六)从事个体经营,工商部门减半收取工商管理费;税务部门按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给予适当减免照顾。救助对象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其再就业优惠政策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浙政办发〔2003〕2号)精神执行。
(七)法律咨询、诉讼、非诉讼事务代理,法律援助中心给予减免费服务。
第二十四条 从事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部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批评教育,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本办法规定的核查、审批工作中,有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或者违反公开、公平原则,不接受群众监督的;
(二)擅自改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数额的;
(三)贪污、挪用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四)有其他侵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利或国家利益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 救助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131号令),由区民政局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并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应当办理停发、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但不按规定申报收入变化情况,继续享受原定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不履行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使被赡养人,被抚养人或被扶养人的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由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支付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最低生活保障金已被领取的,予以追回,不能追回的,由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偿还。
第二十六条 居民对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引起的下列具体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不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
(二)减发、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给予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莲都区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视察办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视察办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1985年5月6日甘肃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和全省计划、财政预算的执行,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省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进行视察活动。
第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组织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省人民代表进行视察。
必要时可以邀请我省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当地州、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视察。
第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前,委托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在当地居住的省人民代表,就地进行视察或者调查研究,为开好省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
第四条 视察的内容如下:
(一)国家宪法、法律、法令、政策和本省制定的决定、决议以及法规贯彻执行情况;
(二)国家和本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三)省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议讨论的有关问题;
(四)议案和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五)人民群众反映和关心的重大问题;
(六)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视察的问题。
第五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视察团或者视察组在视察前应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将视察的主要内容通知省人民政府,或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政府、法院、检察院接到通知后应及时通知有关地区和部门。
常务委员会派出的视察团或者视察组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政府、法院、检察院根据视察的内容派出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陪同负责处理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解决或者解答视察中提出的问题。
第六条 视察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调阅有关材料,个别访问和现场查看、询问等方法进行。
第七条 视察过程中,各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都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八条 视察团或者视察组在视察结束后,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视察报告。



1985年5月6日